教育部日前傳出消息,未來高考制度改革,將推技能型高考和學術型高考。高校也要完成相應轉型,將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向以應用技術型、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。嚮應用技術、職業教育類轉變,培養頂級“藍領”,江蘇高校做好準備了嗎?
  美國、歐盟高校畢業生中80%是應用型人才,20%是學術型人才。而中國高校畢業生中,40%是應用型人才,60%是學術型人才,一些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,令人苦惱。其主要原因在於,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“不接地氣”。
  如何“接地氣”?在前天結束的江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會議上,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徐子敏透露,三類高校將面臨轉型。第一類是1999年以後新建的、未參加第一次本科高校評估的高校,比如常熟理工學院、宿遷學院、金陵科技學院、徐州工程學院等;第二類是一部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建立的、面向地方培養人才的院校,例如定位於灘塗開發、海洋工業的鹽城工學院等;第三類是眾多獨立學院。
  “過去本科一年全國招收幾萬人,培養的都是精英人才;現在一年幾十萬人以上,不可能所有畢業生都去科研院所、事業機關、高校就業。”徐子敏說,目前諸多二本、三本院校,本就應培養應用技術人才,可其辦學依然走“高大全”之路,都想辦成研究型、綜合性大學。而另一方面,職業技能人才又非常缺乏。
  由於目前還缺少政策上的激勵支持,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可能沒有動力。當前高校評價體系比較單一,比如看重在核心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等,如果轉成應用技術型,下轉A3版
  上接A1版學校在這方面的成果就會減少,所能得到的國家、社會資源也會相應減少。“高校一個研究性優勢學科,每年可以得到一兩千萬經費。沒有了這些錢,學校怎麼建設發展?當務之急是適當參考高職院校相關政策,建立起新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評價體系。”徐子敏坦言。
  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,也需重新定位——既有豐富、成熟的職業技能,又能教書育人。但按照現有政策,一個在職業技能上取得副高或正高的技能人才,想要到高校任教,沒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是不可以的,未來必須建立起通道,人事部門對這些人才也要有特殊的分類評價體系。
  儘管重重困難,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已形成共識:從解決大學生就業難、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技術人才需求出發,這次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有現實合理性。去年,我國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(學院)聯盟,省內常熟理工學院、三江學院、金陵科技學院作為成員,已率先探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之路。
  在金陵科技學院三維光學運動捕捉系統實驗室,大二動畫專業的胡婷對記者說,他們學校的動畫教學更註重學生的實踐能力,課程和動畫公司的項目結合,學生從大一就可以參與。因為動手能力強,該校畢業生最近幾年都是百分百就業。
  南京工程學院副院長吳中江認為,應用型本科和學術型本科最大的區別就是,要不要和社會、企業合作辦學,兩者的培養體系有很大不同,“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到企業去,以人才的技術為導向。”但這並不意味著應用型本科就變成了高職,轉型依舊要保留本科高校的底蘊,比如強調學研結合,確立應用型研究方向,著眼於技術的實際應用、怎麼形成好產品等。
  “今年,江蘇將啟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試點工作。”徐子敏說,將根據高校自主申報情況確定試點數量。教育部門將起到制度規範與導向的作用,不會用行政手段“逼”學校轉型。“需要註意的是,轉型不應由教育部門代為定位,而是在教育部門宏觀管理之下,讓學校自主選擇如何辦學。”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,地方本科院校嚮應用型轉型必須打破學歷導向,最重要的是取消高考錄取批次,實行各類教育、學校完全自主招生。本報記者 王 拓  (原標題:培養頂級藍領,你準備好了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11eetr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